“还有一个原因。”
董家老爷故意打趣道,“谁愿意让穷亲戚真的发财呢。”
“肯定心酸啊。”
这虽是打趣,却也说明一点问题。
董家老爷借着吃饭,把此地情况说得明明白白。
最后才讲到本地的科举情况。
说到这,董家老爷自己都叹气。
“滇州府科考,太难了。”
此事纪元也有了解,否则他也不会亲自跑一趟。
他之前去京城赶考路上,就听说过不少各地科考的情况。
滇州府的情况,总是会被各路学子提起。
为什么?
自然因为,滇州府学子求学之难,求学之苦,堪称天齐国之最。
地方远,教育资源一般。
更重要的是,录取名额特别少。
这自然是有原因的。
最开始的时候,本地学生少,愿意去科举的人也少,礼部国子监分配的时候,给的录取名额自然很少。
比如最开始分配录取名额的时候。
建孟府差不多有一千二百多秀才,所以给了六十到七十的乡试录取名额。
而之前的滇州府,差不多不到七百人参加乡试,故而录取的名额就在三十到四十之间。
滇州府科举人数增加,也就是近二十年的事。
本地的乡试考生,已经逐步增加到每年两千多人参加三年一次的秋闱。
录取名额呢?
依旧在三十到四十之间。
对比建孟府,纪元考试那年,差不多一千七百多考生,给了七十个名额。
董康自然也是那几年考试,他参加滇州府乡试的时候,本地二千一百多人参加考试,而录取名额,只有三十七个。
单这样的数据对比,就知道其中差距了。
当然了,也会有些站着说话不腰疼的,说滇州府考生人数多,或许质量一般。
但事实情况绝非如此,只看董康就明白了。
反正不管怎么说。
滇州府这边属于僧多粥少的情况。
今年是化远四十二年。
距离最近的,便是两年前乡试年秋闱。
当时纪元还在专心种田修路做橡胶买卖,对滇州府科举情况了解得不够多。
董老爷道:“化远四十年的乡试,本地考生已经多达两千五百人,但还是只有三十九个名额。”
“说是打破头都不为过。”
“这种情况下,你们宁安州也要设官学,也要考试,就把读书人也得罪了。”
“可我们宁安州官学刚刚建起来啊,怎么会威胁到他们?”
柴烽听的急了,直接道。
本地建学不容易,若不给学生们争取到读书的机会,那学生们以后怎么办?
董老爷看看纪元,这还用说吗。
虽说宁安州刚刚办学,也不看他们知州是谁。
(第3页)
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,否则将出现无法翻页或章节内容丢失等现象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