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咱们村现在发展好了,可不能让环境变差。”
陈燕充满干劲地说道。
她的声音清脆悦耳,让人听了充满希望。
他们在村里的道路两旁种上了鲜花和绿树,还定期清理河道和垃圾。
然而,在一次清理垃圾的行动中,他们与一些村民发生了冲突。
“我们在这扔垃圾都习惯了,你们管得着吗?”
一位村民不满地说道。
这位村民名叫刘福,是个脾气有些急躁的中年人。
陈燕耐心地解释:“大叔,乱扔垃圾会污染环境,影响咱们村的形象和大家的健康。”
陈燕的脸上依然带着微笑,试图说服刘福。
村民却不依不饶:“你们就是没事找事。”
刘福双手叉腰,一脸的愤怒。
陈燕感到十分委屈,但她没有放弃,而是挨家挨户地宣传环保知识,渐渐地,村民们的态度开始转变,纷纷加入到环保行动中来。
在村庄的另一边,赵刚和他的小伙伴们正在热火朝天地修建文化广场。
赵刚是个强壮豪爽的小伙子,干活总是冲在最前面。
他光着膀子,汗水湿透了他的后背。
“大家加把劲,早点把广场修好,让乡亲们有个休闲的好去处。”
赵刚喊道。
他的声音洪亮有力,鼓舞着大家的士气。
可是,在施工过程中,他们发现原本的设计方案存在一些问题,需要修改。
“这可咋办?修改方案又要耽误时间和增加成本。”
有人开始抱怨。
抱怨的是李强,他是个心思细腻但有些胆小的年轻人。
赵刚鼓励大家:“别灰心,咱们一起想办法,一定能解决的。”
赵刚的眼神坚定,给大家带来了信心。
他们重新研究方案,请教专业人士,最终顺利完成了文化广场的建设。
文化广场上,崭新的地砖、漂亮的花坛、精致的雕塑,无不展现着年轻人的心血和努力。
随着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回归,幸福村充满了生机与活力。
在一次村民大会上,大家围坐在一起,交流着自己的想法和计划。
“咱们可以发展特色养殖,增加收入。”
提出这个想法的是养殖专业毕业的大学生张华,他对养殖有着独特的见解。
“我觉得可以搞个农产品加工厂,提高附加值。”
说话的是在城里工厂工作过的王力,他深知加工产业的潜力。
“要不举办一些民俗活动,吸引游客?”
这是村里的文艺骨干林芳的建议,她一直希望能把村里的传统文化发扬光大。
大家各抒己见,气氛热烈。
然而,新的问题也随之而来。
由于年轻人带来了各种各样的新想法和新项目,资源分配不均导致了一些矛盾的产生。
“为什么他们的项目能得到那么多支持,我们的就不行?”
说话的是性格急躁的刘勇,他的项目一直没有得到足够的资源。
(第2页)
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,否则将出现无法翻页或章节内容丢失等现象。